记者从青岛市住建局获悉,截至9月底,全市开展垃圾分类村庄(社区)占比78.7%。接下来将建立“以区(市)为主、市级奖补为辅、镇(街道)共担,农户适当缴费”的经费保障机制,形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新模式。
寻求适合本地的分类方式
据了解,2017年青岛市在“选点试验,党建宣传栏,探索路径”的基础上,2018年在全市成片区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;同时开展典型示范引领创建活动,分批培育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(街道)、示范村庄(社区)。指导区(市)探索多种分类模式,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、运输、处理系统,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分类方式。
组织平度市在村庄(社区)推行“七个一”垃圾分类标准,城阳在王家曹村社区建设餐厨垃圾分类处理中心、智能压缩垃圾转运站、秸秆垃圾处理中心等“静脉产业园”,户外滚动灯箱,即墨田横岛度假区探索引入低温热解炉等有效做法。胶州推行的“1+6+1+X”分类模式受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肯定,今年2月26日,山东省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胶州召开,现场观摩了我市培树的胶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。
源头分类调动村民积极性
大麻湾二村位于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驻地最东端,204国道以南,大沽河以西。村庄占地面积375亩,共有村民325户、868人,为推行垃圾分类,该村建立“村民一级分类+村二级分类”的源头分类方法。
首先村民进行自主分类,比如,部分可回收物中较高回收价值的可以由村民直接卖钱,低回收价值的投放到蓝色可回收垃圾桶中,随后进行“村二级分类”,再由分类保洁员每日统一收集,运至分类处理中心进行二次分拣,分拣后放置于可回收物暂存处,积攒到一定量后由专员变卖,变卖资金作为“绿色家庭”评优资金。实行多级分类之后,村民的积极性明显提升。
据介绍,我市在全市推行了“两次四分法”垃圾分类模式,引导区市统一标准,完成户用垃圾桶、分类收集车、收集房等分类设施设备的配备和建设。在村庄配备分类容器,定时上门收集,误时自行定点投放。在村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,安排专人管理和记录收集有害垃圾、低价值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。形成分类投放、收运和处置体系,提升分类收集质量和分类处理能力。
开启花式宣传“大喇叭”
“垃圾处理、群众主体”,村民习惯养成是垃圾分类能否成功推行的关键。大麻湾二村结合实际,开出两剂药方,引导群众真正成为垃圾分类主体,垃圾从产生源头上实现了分类减量。
除了张贴垃圾分类宣传画、绘制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等宣传方式,路灯灯箱,村里的大喇叭也派上了用场。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垃圾箱,平度市各村庄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音频,利用村大喇叭每日播报、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分类方法,引导群众积极参与。
此外,我市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、进村庄、进社区,广泛开展“小手拉大手”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。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800余次,覆盖人群230余万人次。城阳组建一支专业宣讲团队和“党员、邻里、青年、少年”四支志愿者团队,在全区开展“进社区、进校园、上街头”“小手拉大手”“邻里壹起分”等宣传活动。即墨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验馆长期免费开放,接待参观体验人数3000余人次,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。
形成可复制的处置新模式
据了解,接下来我市将出台《青岛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动方案》,明确目标任务,健全监督机制,建立“以区(市)为主、市级奖补为辅、镇(街道)共担,农户适当缴费”的经费保障机制,完善垃圾分类考评标准和实施细则,采取明察暗访,监督指导垃圾分类工作,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质扩面。